一、工作面位置、范围、周围采动情况及地面情况
1. 位置: 第一生产水平(+1286m水平)西采区
2. 范围:
东界:3号分区通风上山,
西界:4号分区通风上山,
走向长度110m;
上界:西总回风巷(标高+1364m),
下界:西中平巷(标高+1286m),
垂直高度78m。
3. 采面及相邻巷道位置关系:
见图1“采区巷道及工作面布置示意图”。
4. 周围采动情况:
本采面以上是西总回风巷之上的实体煤层,还未开采。本采面以下为西中平巷之下的的实体煤层,也未动采。本采面以东为溶蚀带、薄化尖灭带无开采价值,弃采。本采面以西为实体煤层,以后是本采面的接替工作面。
5. 地面情况:荒坡野岭、荆棘杂草。
二、地质情况
1. 煤层厚度、倾角、可采储量
厚度:0.3~1.0m,平均0.7m;
倾角:一般55°~65°,平均60°;
容重:1.40t/m3;
地质储量 9.0 kt,可采储量:7.6kt。
2. 煤层顶底板岩性及水文地质情况
矿区位于七曜山背斜西翼。岩层总体倾向314°~355°,倾角38~44°,呈单斜构造,断裂少见,构造简单。
矿区的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(P2W),开采煤层1层,代号为K1,平均倾角42°,平均厚度0.5m。但本采面一带,煤层平均倾角有60°,平均厚度达0.7m。
煤层顶板:伪顶为炭质页岩,厚0~0.1m不稳定;直接顶为泥质页岩,一般厚度2.5m,较稳定;老顶为厚~中厚层状燧石灰岩,一般厚度57m。煤层顶板以泥质灰岩、燧石灰岩为主。
煤层底板:为铝土岩,厚1~3m,平均2m,遇水易软化膨胀。为K1煤层的标志层。
3.煤质情况
K1煤层呈黑色,条痕呈黑褐色至黑色,煤的宏观煤岩类型为半暗型和半亮型,少量暗淡型,不含矸石。根据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2010年8月分析检验,其煤质分析结果为:
水分:0.96%Mad; 灰分:33.44%Ad;
挥发分:14.26%Vdaf; 固定碳:57.07%FCd;
焦渣特征:2(1-8)。 全硫:6.67%St,d。
K1煤层属中高灰、高硫、高热值无烟煤,可作动力用煤、发电用煤、水泥用煤、化肥厂用煤和民用煤。
三、水文地质情况
(一)水文条件
矿井内无大的地表水体,地表冲沟水流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,雨季地表水大多沿冲沟排出区外。部分再沿岩溶漏斗、裂隙渗入地下。地下水补给以岩溶漏斗、裂隙侧向补给为主,成为矿井主要充水水源。另F1断层已出露地表,由于切割强烈,易形成断层导通水。
(二)含、隔水层
1.含水层
矿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(T1d)、二叠系上统长兴组(P2c)、二叠系下统茅口组(P2m)基本为石灰岩,岩溶裂隙导通形成地下水,是矿区的主要充水水源。
2.隔水层
相对隔水层为二叠系上统大隆组(P2d)、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(P2W)下段,由页岩、泥岩、钙质页岩、煤层、铝土岩组成,岩层稳定,隔水性良好,为相对的隔水层。
3.地下水补给、径流、排泄条件
矿区内有一条自然冲沟,矿区为斜坡地形,有利于地表水体排泄。地下水以岩溶裂隙水为主,裂隙水次之,大气降水为区内地下水主要补给水源,矿区隔水层分布范围大,含水层厚度及出露面积小,不利于大气降水的补给。次为老窑积水,具有明显的季节性。
4.矿井充水因素
根据矿山地貌及地质情况,矿井充水以大气降雨为辅,以岩溶裂隙侧向补给充水为主。雨季大气降雨大部分沿地表冲沟排出区外,部分沿岩溶漏斗、节理、裂隙渗入地下。在采掘过程中,当煤层底板揭穿后,灰岩中的岩溶裂隙、漏斗水侧向补给渗入矿井,对采矿有一定影响。其次,老窑和采空区积水也是矿井充水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矿井老窑和采空区基本无积水,因为开采煤层极薄,矿井采后又及时填充,矿井开拓方式为平硐开拓,矿井水基本上从平硐流出地面,使矿井空区积水空间很小,仅有低凹井巷处可能有积水,但对矿井威胁不大。
矿井附近有几个老窑井筒,其开拓方式为平硐开拓,开拓井巷很短,老窑井巷水沿平硐流出,老窑井巷基本无积水,对矿井威胁不大。
5. 矿井涌水量
正常涌水量20m3/min; 最大涌水量40m3/min。
四、 采区生产系统
(一)运输系统
1.运煤
工作面的煤炭靠自重和借助搪瓷槽自溜到底部煤仓及存煤楼眼,由人力装车。
工作面运输巷(西中平巷)使用柴油机车运煤,其参数为:
型号:CCGU5003; 功率:44.8 KW;
转速:250 r/min; 最大牵引力:7 KN。
2.运矸运碴
与运煤方式相同。
3.运料
工作面使用的支护材料用专用材料车装载,使用CCG3/600型的矿用防爆钢轮普轨牵引机车(功率11 KW,最大牵引力4.7 KN)牵引到工作面上安全出口附件的回风卸载,再用人力转运到采煤工作面。
(二)通风系统
1. 工作面通风方式
工作面为“U”型上行式通风方式。
2. 工作面风量配备
(1) 需风量计算
1)按同时作业最多人数计算
Q需=4Nk
式中:Q需—工作面所需风量m3/min。
4—按《规程》规定,有效风量每人不少于4 m3/min
N—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,取12。
K—风量备用系数:取1.2。
代入公式计算,得:
Q需 = 4×12×1.2 = 57.6(m3/min)
2)按瓦斯涌出量计算
Q需 = 100×QCH4×KCH4/C
式中: Q需—采煤工作面所需风量,m3/min;
QCH4—采煤工作面瓦斯平均绝对涌出量,m3/min,本工作面参照技改前本矿常规情况,取0.3 m3/min;
K CH4—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数:取1.4;
C—采煤工作面风流中允许瓦斯浓度:取1.0﹪。
Q需 = 100×0.3×1.4/1.0=42(m3/min)
3)按工作面良好的气候条件计算
Q需 = 60V采S = 60V采mbk
式中:Q需—采煤工作面所需风量, m3/min;
V采—保证采面良好气候的风速:取0.8m/s;
m—采煤工作面平均采高:本采面为0.7m;
b—采煤工作面平均控顶距:本采面为4.0m。
k—风量备用系数:取1.2。
Q需 = 60×0.8×0.7×4.0×1.2 = 161.28≈162(m3/min)。
4)按工作面一次起爆的炸药量计算
本采面是风镐落煤,不是爆破落煤,所以这种计算不进行。
5) 取上面几种计算方法的大值:
Q需 = 162m3/min。
6)按规定风速进行验算
根据规程规定,15S≤Q掘≤240 S
15S=15×2.8=42
240S=240×2.8=672
因为15S=42≤Q掘=162≤240S=672
所以Q掘=162m3/min符合要求。
(2)风量配备
按Q =162m3/min配备。
3.工作面风速
根据0.7m的煤层平均厚度和风镐落煤工艺,工作面风速控制在0.8~1.0m/s;
4. 通风路线
风流路线为:
中平硐井口→中平硐→西中平巷→采煤工作面下安全出口→采煤工作面→采煤工作面上安全出口→西总回风巷回风石门→西总回风巷→回风平硐→引风道→主扇风机→风井地面。
(3)采区排水系统
矿井为平硐开拓,所以采区排水系统简单,矿井水由中平巷、中平硐和总回风巷、回风平硐的水沟自流排出地面。
(4)采区供电系统
矿井主电源为石柱东向坡供电站,备用电源为本矿的250KW柴油发电机。技改工程对原矿井供电系统进行了改造,实行了高压下井,井下供电变压器容量为250KWA,中央变电所位于中平硐八字口附件。 本采区的用电由中央变电所供给,电压等级为660V。
五、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
(一)采煤方法
采煤方法:俯伪斜短壁采煤法(正台阶采煤法);
落煤工艺:风镐落煤;
支护方式:木支柱戴帽顶柱支护;
工作面煤炭运输方式:靠自重和借助搪瓷梭槽自溜;
顶板管理方法:全部垮落法或缓慢下沉法;
台阶的布置结构和支护参数如图2所示。
(二)回采工艺
1. 采高、落煤方式、装运煤方式
采高:0.7m;
落煤方式:风镐落煤,边采边支;
回采工艺流程:
准备、作业前检查和排隐患→风镐采煤→支护→放煤→回柱→清理存煤及堆码材料→工程质量验收(坚持边采边支,放煤有时要进行2次以上)。
装运煤方式:工作面煤炭自溜到底部煤仓和楼眼储存,人力在中平巷装车,矿车为载重1t的V形翻斗式矿车,中平巷运煤为“CCGU5003”型柴油机车。
2. 顶板管理
正常情况下,采面使用木支柱戴帽顶柱支护;排距0.8m,柱距0.6~0.8m;柱径≥10cm,帽宽≥10cm,帽厚≥3cm。
对顶板破碎地段及厚煤带,采用密集或棚腿支护。密集支柱的间距0.25~0.3m。棚腿支护的间距≤1.0m,柱梁材径≥12cm,对破碎顶板必须插板背帮,对厚煤松软带必须插板锁帽。
(4)上下出口的支护结构、规格
木支柱,戴帽顶柱支护,柱距≤100cm,柱径≥10cm;顶底板破碎带、煤质松软带、厚煤带采取木料架厢支护,辅以板材背帮、背顶。厢柱间距≤1.0m,柱梁直径≥12cm。
3. 采空区处理
(1)采空区处理方法
在煤层较厚的地方,用人力回柱,全部垮落法和矸碴充填法管理顶板,处理采空区。煤厚小于0.5m时回柱放顶操作困难,且回收的支柱复用率很低,可以不予回柱,用缓慢下沉法处理采空区。
回柱放顶形式见图3。
(2)底煤复采时,再生顶板的形成方法
煤层平均厚度只有0.7m,不存在底煤复采,因此不会形成再生顶板。
六、工程质量及文明生产
(一)采面工程质量要求
1. 采面“三直一平两畅通”,煤壁直,不留顶煤和底煤,无伞檐。
2. 工作面支柱完好,支护密度(走向排距和纵向点距)符合要求;支柱横向成直线,纵向成直线,存煤小巷的脚踏柱和其上面的密集柱斜向成直线;支柱要有迎山角;支柱顶端应垫板(戴帽),底端坚硬时应挖柱窝,破碎时要垫板(穿鞋)。
3. 搞好厚煤带、顶底板破碎带、巷道口与采面交汇带的特殊支护,措施有密集支护、丛柱支护、架箱(棚腿)抬梁背板锁顶支护、木垛支护、煤柱支护等。
4. 强化工作面上、下出口的支护,支护长度不得少于20m,巷道净高不得小于1.6m,且要求畅通无阻。
5. 及时补打掉落和折损的支柱。
(二)文明生产要求
1. 工作面管线摆放有序,材料及回收支柱堆码整齐,且不影响行人、通风和放煤。
2. 楼眼及放煤口支护牢固,无空帮空顶。
3. 巷道及放煤楼口附近巷道无积水,浮煤当班铲装干净,浮渣矸块另外装车及时运出井外,回收材料堆码整齐且不妨碍运输、行人和排水。
4. 作超前进风眼和掘进工作面上、下安全出口时,电缆风筒吊挂整齐。
七、劳动组织及正规循环图表
1. 作业形式
采煤工作面采用“三·八”制作业制度,两采一准(两班采煤,一班维修、准备及送料)的劳动组织形式,工作面主工序为流水作业,运煤、拉料由其他车间(班组)完成,与主工序平行作业或参插进行。
2. 作业人员定员表
序号工 种班 次 及 人 数
一班二班三班合计
1安全及瓦斯检查112
2风镐采煤和支护121224
3送料224
4班组管理112
5合计161632
3、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图表
图表见下页。
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图表
工 作 内 容需用
时间
(分)时间顺序安排(小时)
早班中班夜班
8 16 24(0) 8
班前准备检查及排隐患30
风镐采煤及支护360
采后检查及质量验收60
转煤运煤420
井口装料30
送料390
工具收拾30
七、回采工作面技术经济指标
序号项 目单位数量序号项 目单位数量
1工作面长度m759日产量t100
2煤层平均厚度m0.710出勤人数人32
3采 高m0.711回采工效吨/工班3.1
4落煤方式风镐12炸药消耗Kg/kt
5支架形式木支柱13雷管消耗发/kt
6顶板管理方法缓慢下沉法14坑木消耗m 3/Kt17
7日循环数次215回采率%95
8循环进度m0.816含矸率%≤5
八、避灾路线图及特殊安全技术措施
(一)避灾路线图
首采面(“W1K111”工作面)的避灾路线是:
1. 避瓦斯、煤尘及火灾的路线
工作面事故地点→工作面下安全出口→西中平巷进风石门→西中平巷→中平硐→中平硐井口→地面。
2. 避水灾的路线
工作面事故地点→工作面上安全出口→西总回风巷回风石门→西总回风巷→回风平硐→风井井口→地面。
本采面避灾路线的直观情况见图4所示。
(二)特殊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
1. 台阶采煤过程中,溜煤小巷的存煤不宜过多,避免堵断风路,或使过风断面太小,导致工作面风量不足和瓦斯浓度超限。需要放煤时,必须请示跟班班长或安全员,听到指令后方能放煤。
2. 检查人员由溜煤小巷上下时,必须呼应上下短壁的作业人员,获得同意后才能上下。
3. 加快西中平巷和西总回风巷的掘进速度,保证足够的准备煤量。及时做好超前分区通风上山,实施分风通风,做到采煤、掘进互不干扰。
4. 加强中平硐、西中平巷的轨道和机车、矿车的维护,保障运输安全顺畅,确保矿井原煤产量任务完成。
6. 回采结束不再使用的废旧楼眼和石门,必须及时密闭。对于西中平巷(+1290m水平)的楼眼或石门的揭煤处,还应严密背锁,如此有利于延深水平开采时利用。
九、安全技术措施
1. 严格执行入井检身制和现场交接班制度,认真坚持领导下井带班制度。
2. 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,开工前,班长和安全员必须对工作面进行一次全面检查,确认无危险时,才准工人进入工作面。
3. 回采工作面严禁使用折损和直径不足10cm的坑木。
4. 回采工作面必须保持上、下两个安全出口,安全出口的高度不得小于1.8m。应经常维修支护,保持畅通。
5. 搞好厚煤带、顶底板破碎带、巷道口与采面交汇带的特殊支护,措施有密集支护、丛柱支护、架箱(棚腿)抬梁背板锁顶支护、木垛支护、煤柱支护等。
6. 回收支柱时,操作人员严禁进入采空区无柱侧,并由有经验的工人观察顶板,一旦情况有异,应立即通知回柱人员进行补救措施或停止回柱。
7. 支柱必须及时回收,初次放顶时,矿生产技术负责人、生产科长必须亲临现场,空区面积暴露过大,顶板未冒落时,应强制放顶。
8. 各工种人员持证上岗,各司其职,各负其责。
9. 坚持领导下井带班制度,管理人员要加强现场监督管理,发现问题及时汇报。
10. 初期来压和周期来压时必须按制定的特殊安全回撤措施进行作业,各级生产技术部门及负责人亲临现场组织施工。
十、会审意见和会审时间(签字)
施工人员学习签名
序号姓 名时 间序号姓 名时 间
联系方式:电话: 0516-67052533(徐州) QQ:712112758 微信:712112758 主办:煤矿安全生产网
版权所有:煤矿安全网 Copyright © 煤矿安全网 , All Rights Reserved
本站提供信息仅供参考,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告知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备案号:苏ICP备12034812号 公安备案号:32031102000832